深度分析Twitter Heron

2015年6月1号, Twitter 对外宣讲了他们的Heron系统, 从ppt和论文中,看起来完爆storm。昨天,抽空把论文,仔细读了一遍, 把个人笔记和心得分享一下:

最后总结:

Heron更适合超大规模的机器, 超过1000台机器以上的集群。 在稳定性上有更优异的表现, 在性能上,表现一般甚至稍弱一些,在资源使用上,可以和其他编程框架共享集群资源,但topology级别会更浪费一些资源。

而从应用的角度,应用更偏向于大应用,小应用的话,会多一点点资源浪费, 对于大应用,debug-ability的重要性逐渐提升。 另外对于task的设计, task会走向更重更复杂, 而JStorm的task是向更小更轻量去走。

未来JStorm可以把自动降级策略引入, 通过实现阿里妈妈的ASM, debug-ability应该远超过storm, 不会逊色于Heron, 甚至更强。

现状:

所有的老的生产环境的topology已经运行在Heron上, 每天大概处理几十T的数据, billions of消息

为什么要重新设计Heron:

【题外话】这里完全引用作者吐槽的问题, 不少问题,其实JStorm已经解决

  • debug-ability 很差, 出现问题,很难发现问题, 多个task运行在一个系统进程中, 很难定位问题。需要一个清晰的逻辑计算单元到物理计算单元的关系

  • 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资源池管理系统

    • 可以和其他编程框架共享资源, 说白了,就是类似yarn/mesos, 而在Twitter就是Aurora

    • 更简单的弹性扩容和缩容 集群

    • 因为不同task,对资源需求是不一样的, 而storm会公平对待每个worker, 因此会存在worker浪费内存问题。当worker内存特别大时, 进行jstack或heap dump时,特别容易引起gc,导致被supervisor干掉

    • 经常为了避免性能故障,常常进行超量资源分配, 原本100个core,分配了200个

  • 认为Storm设计不合理的地方

    • 一个executor 存在2个线程, 一个执行线程, 一个发送线程, 并且一个executor运行多个task, task的调度完全依赖来源的tuple, 很不方便确认哪个task出了问题。

    • 因为多种task运行在一个worker中, 无法明确出每种task使用的资源, 也很难定位出问题的task,当出现性能问题或其他行为时, 常用就是重启topology, 重启后就好了,因为task进行了重新调度

    • 日志打到同一个文件中,也很难查找问题,尤其是当某个task疯狂的打印日志时

    • 当一个task挂掉了,直接会干掉worker,并强迫其他运行好的task被kill掉

    • 最大的问题是,当topology某个部分出现问题时, 会影响到topology其他的环节

    • gc引起了大量的问题

    • 一条消息至少经过4个线程, 4个队列, 这会触发线程切换和队列竞争问题

    • nimbus功能太多, 调度/监控/分发jar/metric report, 经常会成为系统的bottleneck

    • storm的worker没有做到资源保留和资源隔离, 因此存在一个worker会影响到另外的worker。 而现有的isolation调度会带来资源浪费问题。 Storm on Yarn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  • zookeeper成为系统的瓶颈, 当集群规模增大时。 有些系统为了降低zk心态,新增了tracker,但tracker增加了系统运维难度。

    • nimbus是系统单点

    • 缺乏反压机制

      • 当receiver忙不过来时, sender就直接扔弃掉tuple,

      • 如果关掉acker机制, 那无法量化drop掉的tuple

      • 因为上游worker执行的计算就被扔弃掉。

      • 系统会变的难以预测(less predictable.)

    • 常常出现性能问题, 导致tuple fail, tuple replay, 执行变慢

      • 不良的replay, 任意一个tuple失败了,都会导致整个tuple tree fail, 不良的设计时(比如不重要的tuple失败),会导致tuple轻易被重发

      • 当内存很大时,长时间的gc,导致处理延时,甚至被误杀

      • 队列竞争

Heron设计

设计原则:

  • 兼容老的storm api

  • 实现2种策略, At most once/At least once

架构:

architecture

topology

调度器

Aurora是一个基于mesos的通用service scheduler, Hero基于Aurora 实现了一套Topology Scheduler, 并且这个调度器已经提供了一定的抽象,可以移植到yarn/mesos/ec2(我的理解应该稍加修改就可以运行在其他通用型调度器上)

第一个container 运行 Topology Manager(TM), 其他的container 内部会运行一个Stream manager/Metrics Manager 和多个Heron Instance。 这里一个container类似一个docker感念,表示一个资源集合,是Aurora的调度单元, 多个container可以运行在一台机器上, 分配多少container由Aurora根据现有资源情况进行分配, 另外一个container设置了cgroup。 从逻辑或角色上,这里的container相当于jstorm中的worker。

Topology Manager

  • tm伴随整个topology生命周期, 提供topology状态的唯一contact (类似yarn的app master)

  • 可以一主多备, 大家抢占zk 节点, 谁胜出,谁为master, 其他为standby

Stream manager(SM)

最大的改变就是源自Stream manager, Stream manager就相当于一个container的tuple的总线(hub)。 所有的Hero Instance(HI)都连接SM进行send/receive

如果container内部一个HI 发送数据到另外一个HI,走的是本地快速通道。

Backpressure 反压机制

当下游处理速度变慢后,通过反压机制,可以通知上游进行减速, 避免数据因buffer被塞满而丢失,并因此带来资源浪费。

TCP 反压:

当一个HI 处理慢了后,则该HI的接收buffer会被填满, 紧接着本地SM的sending buffer被填满, ? 然后会传播到其他的SM和上游HI。

这个机制很容易实现,但在实际使用中,存在很多问题。因为多个HI 共用SM, 不仅将上游的HI 降速了,也把下游的HI 降速。从而整个topology速度全部下架,并且长时间的降级。

Spout 反压

这个机制是结合TCP 反压机制, 一旦SM 发现一个或多个HI 速度变慢,立刻对本地spout进行降级, 停止从这些spout读取数据。并且受影响的SM 会发送一个特殊的start backpressure message 给其他的sm,要求他们对spout进行本地降级。一旦出问题的HI 恢复速度后,本地的SM 会发送 stop backpressure message 解除降级。

Stage-by-Stage 反压

这个类似spout反压,但是一级一级向上反压。

结果

Heron最后采用的是spout反压, 因为实现比较简单,而且降级响应非常迅速。 并且可以很快定位到那个HI 处理速度慢了。 每个socket channel都绑定了一个buffer, 当buffer 的 queue size超过警戒水位时,触发反压,减少时,接触反压。

这种机制,不会丢弃tuple,除了机器宕机。

topology可以设置打开或关闭。

Heron Instance

topology

hi

  • 一个task 一个进程,

  • 所有的进程之间通信都是使用protocol buffer

  • 一个gateway线程, 一个执行线程。 gateway线程负责和外围通信, sm/mm。 执行线程和现有storm的执行线程非常类似。执行线程会收集所有的metrics,然后发送给gateway线程。

  • 这个data-in/data-out队列会限定大小, 当data-in 队列满了的时候, gateway线程停止从local SM 读取数据。同理如果data-out队列满,gateway会认为local SM不想接受更多的数据。 执行线程就不再emit或执行更多的tuple。

  • data-in/data-out队列大小不是固定, 如果是固定时, 当网络颠簸时,会导致内存中大量数据堆积无法发送出去,并触发GC, 并导致进一步的降级。因此是动态调整, 定期调整队列大小。 如果队列的capacity超过阀值时, 对其进行减半。这个操作持续进行指导队列的capacity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位或0。这种方式有利避免GC的影响。 当队列的capcity小于某个阀值时, 会缓慢增长到配置大小或最大capacity值。

Metrics manager(mm)

收集所有的metrics,包括系统的和用户的metrics, 也包含SM的。 mm会发送metrics 给monitor系统(类似ganglia系统),同样也会给TM.

流程:

  • 提交任务, Aurora分配必要的资源和在一些机器上调度container

  • TM 在一个container上运行起来,并注册到ZK

  • 每个container的SM 查询ZK 找到TM, 向TM 发送心跳。

  • 当所有的SM 连上TM后, TM 执行分配算法, 不同的compoent到不同的container。 这个阶段叫物理执行计划(类似SQL解析和执行过程)。并将执行计划放到ZK。

  • SM 下载执行计划,并开始相互之间进行连接, 与此同时, 启动HI, hi开始发现container,下载他们的执行计划,并开始执行

  • 整个topology完成初始化,开始正式的发送和接收数据。

三种failure case

进程挂了

  • 如果TM 挂了, container会重启TM, TM 会从ZK 上重新下载执行计划。如果有一主多备,则备机会被promotion。 所有SM 会切到新的TM

  • 如果SM 挂了, container依旧会重启TM, 并从ZK 下载执行计划, 并检查是否有变化。其他的SM 会连到新的SM

  • 如果HI 挂了, 重启并下载执行计划,并重新执行。

外围系统

外围系统就介绍一下Heron Tracker

Heron Tracker

负责收集topology的信息, 类似一个gateway的角色。 通过watch zk,发现新的TM, 并获取topology的一些原数据。是一种Aurora service, 提供load balance在多个instance之间。

可以提供REST API。可以获取

  • 逻辑和物理执行计划

  • 各种metrics, 系统的和用户的

  • 日志link

Heron UI/VIZ

ui

UI 提供传统的UI 方式。

VIZ 提供全新的UI, 可以看到更多的metrics, 曲线和健康检查。比UI 炫酷很多。

性能报告和测试过程:

了解整个系统架构和工作流程后, 后面的性能测试报告, 没有看了, 也差不多有个概念了。

个人思考和总结:

相对于JStorm, Heron把角色剥离的更清晰明了。

  • 调度器

scheduler 负责container的调度,这个调度非常的纯粹,可以直接复用yarn/mesos/, 现有的TM 其实就是nimbus,唯一一点变化就是这个TM 只负责自己topology的信息, 不是负责所有topology。这个TM 就相当于yarn下的app master, 非常适合目前主流的调度系统。 当集群规模非常大的时候, 并且每个应用都比较大的时候, 这个架构会非避免nimbus成为瓶颈。 不过storm-on-yarn模式下, 可能通过一个nimbus管理一个小的逻辑集群,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 并且当topology 比较小的时候, 可以通过大家公用一个nimbus,节省一些资源。

  • container

这里特别要把container拿出来仔细说一下, 这个container是Auron的一个资源单元。如果将Auron类似JStorm的worker, 你就会发现角色和架构是多么的类似。

* container和jstorm的worker都可以设置cgroup,达到一定的资源隔离

* container内部的SM/MM 其实就类似jstorm worker内部drainer/dispatcher/metricsreport线程。

但container 相对jstorm 的worker 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缺点:

优点:

* 这个粒度可以控制的更自由, 这个container 可以控制cpu 到更多的核,更多的内存上限。 但jstorm的worker 基本上最多10个核, 而且当内存太大,在core dump和gc的时候压力会比较大。

* container还带一定的supervisor的功能,当container内部任何进程挂了, container都会负责把它重启, 因此整个系统的心态逻辑会非常的简单。 ?Auron <–> container, ? ?Container <– > tm/sm/mm/hi. ?整个系统的心跳压力模型会更简单, 心跳压力(对ZK)也更小

性能:

ppt和文档里面说性能有15倍以上的提升, 这个在某些设置下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, 但通常情况性能应该比JStorm还要差一点点。

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,

  • 前提条件是, grouping方式不是选择localOrShuffle或者localFirst

  • 就是把container设置的尽可能的大, 最好是独占一台机器。这样SM和SM 之间的通信就会大幅减少, 而一个container内部的HI 通信走内部通道。因此会有更多的HI走内部通道。而jstorm/storm, worker比较多的时候, worker和worker之间会创建netty connection, 更多的netty connection会带来更多的内存消耗和线程切换。 尤其是worker数超过200个以上时。

但为什么说通常情况下,性能应该还要比JStorm差一点点呢。

因为在生产环境, container 是不可能占有这么多资源, 否则Auron的调度太粗粒度,一台机器只跑一个大container, 会导致更严重的资源浪费。正常情况下, 一个container绑定2 ~ 4个核, 这个时候,和一个普通的jstorm worker没有什么区别, 但jstorm worker内部task之间数据传输的效率会远远高于Heron, 因为Heron的HI 之间即使是走进程间通信方式, 也逃脱不了序列化和反序化的动作, 这个动作肯定会耗时, 更不用说IPC 之间的通信效率和进程内的通信效率。

资源利用率:

Heron 可以非常精准的控制资源使用情况, 能够保证, 申请多少资源,就会用多少资源。 在大集群这个级别会节省资源,在topology级别浪费资源。

如果JStorm-on-yarn这种系统下, 因为每个逻辑集群会超量申请一些资源, 因此资源可能会多有少量浪费。无法做到像Heron一样精准。 如果改造nimbus成为topology level 类似TM(腾讯在jstorm基础上实现了这个功能), 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。在普通standalone的JStorm模式下, jstorm不会浪费资源, 但因为Standalone,导致这些机器不能被其他编程框架使用, 因此也可以说浪费一定的资源。 但这种情况就是 资源隔离性– 资源利用率的一种平衡, 现在这种根据线上运行情况,浪费程度可以接受。

在topology这个粒度进行比较时, Heron应该会消耗掉更多的资源。 最大的问题在于, Heron中一个task就是一个process, 论文中没有描叙这个process的公共线程, 可以肯定的是, 这个process比如还有大量的公共线程, 比如ZK-client/network-thread/container-heartbeat-thread, 一个task一个process,这种设计,相对于一个worker跑更多的task而言,肯定浪费了更多的CPU 和内存。

至于吐槽在Storm和JStorm,超量申请资源问题, 比如一个topology只要100 个cpu core能完成, 申请了600个core, 这个问题,在jstorm中是绝对不存在的, jstorm的cgroup设置是share + limit方式, 也就是上限是600 core,但topology如果用不到600个core, 别的topology可以抢占到cpu core。 在内存方面, jstorm的worker 内存申请量,是按照worker最大内存申请, 但现代操作系统早就做到了, 给你一个上限, 当你用不了这么多的时候, 其他进程可以抢占。

在稳定性和debug-ability这点上:

Heron 优势非常大, 主要就是通过2点:

  • 自动降级策略, 也就是论文说的backpressure, 这个对于大型应用是非常有效的, 也很显著提高稳定性。

  • 一个task一个process, 这个结合降级策略,可以非常快速定位到出错的task, 另外因为一个task 一个process, task之间的影响会非常快, 另外也避免了一个进程使用过大的内存,从而触发严重的GC 问题。

最后总结:

Heron更适合超大规模的机器, 超过1000台机器以上的集群。 在稳定性上有更优异的表现, 在性能上,表现一般甚至稍弱一些,在资源使用上,可以和其他编程框架共享资源,但topology级别会更浪费一些资源。

另外应用更偏向于大应用,小应用的话,会多一点点资源浪费, 对于大应用,debug-ability的重要性逐渐提升。 另外对于task的设计, task会走向更重更复杂, 而JStorm的task是向更小更轻量去走。

未来JStorm可以把自动降级策略引入, 通过实现阿里妈妈的ASM, debug-ability应该远超过storm, 不会逊色于Heron, 甚至更强。

其他流式编程框架

1.S4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.?http://incubator.apache.org/s4/

  1. Spark Streaming. https://spark.apache.org/streaming/?

  2. Apache Samza. http://samza.incubator.apache.org

  3. Tyler Akidau, Alex Balikov, Kaya Bekiroglu, Slava Chernyak, Josh?Haberman, Reuven Lax, Sam McVeety, Daniel Mills, Paul?Nordstrom, Sam Whittle: MillWheel: Fault-Tolerant Stream?Processing at Internet Scale.?PVLDB 6(11): 1033-1044 (2013)

5.?Mohamed H. Ali, Badrish Chandramouli, Jonathan Goldstein,Roman Schindlauer: The Extensibility Framework in Microsoft?StreamInsight.?ICDE?2011: 1242-1253

  1. Rajagopal Ananthanarayanan, Venkatesh Basker, Sumit Das, Ashish?Gupta, Haifeng Jiang, Tianhao Qiu, Alexey Reznichenko, Deomid?Ryabkov, Manpreet Singh, Shivakumar Venkataraman: Photon:?Fault-tolerant and Scalable Joining of Continuous Data Streams.?SIGMOD?2013: 577-588

  2. DataTorrent.?https://www.datatorrent.com

  3. Simon Loesing, Martin Hentschel, Tim Kraska, Donald Kossmann:?Stormy: An Elastic and Highly Available Streaming Service in the?Cloud. EDBT/ICDT Workshops 2012: 55-60